什么是道德?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合称的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人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这便产生了两个疑问,什么才是真正的可以感知的道德,又是谁来担任这个判断是否道德的角色,是社会,是他人,还是自己。
解答问题之前,我们需要知道道德一词的来源。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可见,“道德”是对于个人而言的,按照老子的说法即为遵循自然,按照荀子的说法即为学习,都不是强制性的约束,注重的是个人的修行。
显而易见,久远的道德起源与当今的道德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这是因为后来道德在儒家的发展下得到推广和推崇,而我们所学的所熟知的便是这儒家的道德观。
儒家的道德自然要从孔子说起,孔子提倡“内圣外王”。在“内圣”方面,孔子主张,“为仁由己”。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按照孔子的言论,要做到“仁”与“礼”,达到内圣,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
渐渐的,这原本是用于仁政帝王的修行,在儒家的逐渐发展以及越来越注重德育的趋势,开始转向众生,说人人皆可通过自身的约束修行,达到质的飞跃成为圣人。
于是乎,无比高尚的六德,也就是智、信、圣、仁、义、忠开始作为要求用于培育读书人,悄然间成为社会规范,道德好像就要以此评判。
那么,如何才能判断一个人已经达到“内圣”或者已经距离“内圣”不远了呢?仅仅以自己的评判的话,无论是否真实贴切,恐怕都不会有人完全相信。那么,到底要怎样才能让别人相信或者判断,“内圣”这虚无缥缈的个人品行,看不见摸不着,除非人人都有读心术的特异功能,否则就都是无从评判。所以不免得需要到“外王”这一“内圣”的具体体现。通过言语行为表现出来的举止,总是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吧!
这本身确实是一种方法,不无道理。但是,它免不了在世俗和时间中被扭曲被影响。以至于使得本意愈加变化,“外”的重要性越来越大,而是否真的是“内”的诠释被抛之脑后。表里不一的“伪善”“伪君子”的出现,使得“内圣”二字难以分辨,实际上,很多人也已经忽视了内圣的达成条件——自我的修行。
这便形成一个问题。当论到“自信”二字,本应该是自己相信自己的“圣”的程度,然而由于“外”的被无意间凸显,我们一直都在想的和实际的“信”,到底是“他信”还是“自信”成为问题。试问: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成功,是自己说自己成功才是成功,还是别人说成功才是成功。当自我价值需要他人承认,当别人也希望能通过外在来判断一个人,当我们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去在意来自他人的评价,这样的“外王”又怎么传达出一个人真正的“内圣”?谁又能知道华丽的外壳下是高尚的道德结晶还是肮脏的虚伪。
这时候,回过头思考。众所周知,圣人寥寥无几,那么细细想来“内圣外王”真的适用于大众吗?儒家说所有人都能成为圣人是不是有些牵强,以三纲五常、六德来直接说明给所有人“道德”二字的含义,是否有点塑造空中楼阁的意味。
纵观从过去私塾到如今各大学校,乃至家庭,无不在口头上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那么背的那些经典,到了长大后,又能残存多少。
究其原因,很简单。太遥远的高度,叫人如何去到达。要知道如此长的时间内《二十四孝》不过是那几个人,这里面被排除在外的人数的清吗?数不清。而教育后辈的长辈却只是简单地以此规格要求,不然就是不道德。可为什么不是简单地以此为榜样即可,毕竟人各有不同,以同样的规格要求本就没有道理可言了,更不用提这个规格还这么高尚。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董仲舒指出:“人是道德的实体。”这句话看起来是在说“人性本善”,实际上也在说一个观点——只有具有道德,才能被称之为人,不道德的人不是道德的实体,也就是不是人。这个先决条件再附加上儒家世俗对所有人都有道德的要求,便轻而易举地使得“道德”二字对于民众来说既是遥远的圣人道德又不得不去尽力达到,毕竟自己要成为人们口中说的“人”。
再到现在,大家都在不知不觉中一步一步抬高道德的底线。道德本就是一无形无质的词汇,它的含义都是靠人来赋予的,人说是如此这般,它便如此这般。当绝大多数的人认为是某一个含义时,居于少数的人的意见便失去了意义。道德现在便是这么尴尬的场面,明明真正含义不是要这么高的要求,却是要被附加上如此高尚的标准。
我们知道“法律”,也知道“道德”,同样也知道道德是人的基本标准,近可触及,是法律的最底线,是道德产生了法律,却不知道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现在的道德对人的要求反而高于法律,法律变为道德的底线。法律只要求人不能作恶,只要人不为恶便不会去管束,而道德却要求人高尚,不高尚就会受到批判,这近乎圣人的要求似乎有些过度强求了。
确实,不可置否,充满道德的人,充满道德的社会是值得推崇瞻仰的。但值得提醒的是这圣人二字,不是对所有人都能轻易成立,理想社会也不是现实。我们应该做的从来就不是盲目套用,也不是急功近利。我们要做的只是立于当下,社会着眼于社会整体的道德氛围良好,个人着眼于自身的道德不低下。
在圣人的道德的要求下,暴露出的弊端一定会多于利好。因为如此不切实际的高尚反而会成为空中楼阁,让评判变得扭曲,使得无错之人甚至有道德之人反而会被莫名其妙地被冠以不够道德之名。这也就诞生了“道德绑架”四个字。探究实质,我们很容易可以发现“道德绑架”即为高标准的“圣人的道德”的暴力方面的产物。
那些在键盘上敲击批判富人捐款的数额不够大的可怜人,既是自编自导自演的“审判者”,也是道德泛滥的社会影响下的“受害者”。他们从来没考虑过那些富人捐款从来就不是一种义务,不是强制性的法律明文的强制性要求。恰恰相反,捐款人只要有捐款,无论是多或少,只要有表示,都在表明他们的道德有高尚的一方面。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没有捐款的人就一定不高尚或者不道德,只是无法以此断然评价罢了。何况对这种献爱心的行为若是总喜欢妄自添加这些元素的话,倒是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作为奉献的人,既然是发自内心而做出的奉献的决定,就应该不用在意太多他人的看法。如果只是为了博得一个“善良”的名号,那由“他信”得来的“外王”也只是使内心的虚荣得以满足罢了,而非体现“内圣”。
所以,道德不是遥不可及的意识形态,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一直在我们身边,或许不经意间我们就在践行着道德。我们可以选择去追寻,去修行,让自己接近那“圣人”的境界,也可以对自己放宽要求,只求达到道德高尚的一个小层面,当然也可以做着最平凡的事成为最平凡的人,这也是道德。与其把道德解释为准则规范,我想还不如将其解释为基于“自由平等”的一种态度,一种观念。它大概确实存在着一条低低的身为人的线,即为所谓的共同创造的社会道德,绝大多人都能越过。另外,道德注重的是自我修行,道不道德,它就在那里,不是简简单单的在意的他信也不是随意的自信就能改变的。
道德,无需眺望,触手可及,只是隐藏在四周,绝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圣人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