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上有一位家喻户晓的读书人,他才华横溢,相貌俊朗,虽处富贵之家,却也平易近人,无骄奢之气。
年少时,他常与丫鬟外出,与友人处茶馆临窗的位置上一边俯瞰街道人来人往,一边饮茶吟诗作对。
弱冠之年,高中状元,在隔壁县当了县令,可惜仕途不遂,即便为官清廉,办案公平公正,深受百姓爱戴,仍不得赏识。
于是,数年后,辞官回乡,继承家业,以诚为本,商业上倒也顺顺利利,仅有偶尔的小波澜。
作为小镇上家底最为殷实的富豪,读书人乐善好施,常常到穷苦人家的家中送一些肉食。如遇有女孩遭受欺凌,即将被父母卖至窑子,也会及时出手将其收走充当府中丫鬟,虽说苦了些,倒也可以可以衣食无忧,免受欺凌。
晚年时,读书人喜好饮酒微醺,以得不羁之态挥洒草书笔墨。
一日,不料竟阴差阳错地取错酒坛,饮了一口烈酒,酒量低微的读书人根本无力执笔,只好起身准备回房歇息。
读书人哪成想醉酒后,脑袋如此晕乎,即便是生活数十载的院落,依旧迷茫不知道路。
他凭着混乱的记忆前行,来到一处门前,推开门进入其中。
万万没想到,一股始料未及的热气裹挟少女清香扑面而来。
原来,他进入的并非是自己的房间,反而是一个妙龄丫鬟的屋子,而那丫鬟羞涩万分,却又不敢尖叫,只能捂着嘴忍住不敢出声。
好在,读书人尚有一分意识,连忙致歉,退出屋并关上门,赶忙溜走。
这出门抖抖嗖嗖的一幕恰好被经过的老佣人远远瞧见,老佣人先是觉得老爷与丫鬟偷情这件事不可思议,然后细想之下又觉得合乎常理,也就没有上前多问。
至此也就成了误会。
许久后,不知为何坊间开始流传起读书人喜好年轻女孩的流言。
读书人本欲澄清,奈何事务繁忙也就只好耽搁。
又过了许久,有人开始议论——读书人说是把那些要被卖去青楼的女子救去自己家,实际上都是买来当小娘子。
读书人听闻后,一气之下病倒,也就失去了向大众解释的机会。
之后,关于他的故事在小镇上愈演愈烈,捕风捉影又添油加醋得来的版本也越来越多。
有的说他年少时在茶馆会友总喜欢坐在窗边实际上就是为了看美女;有的说他能考取状元其实就是和某个大官的女儿私通得来的;有的说他根本不是辞官回乡,而是因为贪恋美色被罢官;有的说他接济的贫苦人家实际上都是有长得漂亮的女儿;有的……
总之大家信以为真,一直将读书人的故事充当着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有说书人编排小说以及文人骚客作文写诗。
眼看着一生清誉毁于一旦,读书人哀叹几声,咽下了最后一口气。